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4:26:09  浏览:91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 259 号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2011年11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二章 建设用地



第四条 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1)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2)的规定。

第五条 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划条件。

因用地狭窄或者与城市道路不相连等原因,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用地,按照零星用地管理。

第七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规划控制指标的中小学用地(A33)、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等公益性设施用地,在符合相关专业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其规划条件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设计方案中审查确定。

第八条 建筑楼面标高不高于室外场地最低点标高1米的,该楼面以下部分为地下建筑。

除地下建筑以外的建筑均为地上建筑。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

第九条 容积率指建设项目计容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表达公式为:

容积率=计容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

容积率计算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地上建筑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二)地上建筑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其非掩埋外墙对应的小于或者等于16米进深的部分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其大于16米进深的部分,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三)地下建筑均不纳入容积率计算。

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按照本规定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附录2)执行。

第十条 建筑密度是指一定地块内,地上建筑的水平投影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表达公式为:

建筑密度=建筑投影总面积÷建设用地面积×100%。

建筑投影总面积为以下两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叠加部分不重复计算):

(一)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

(二)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其非掩埋外墙对应的16米进深部分;进深不足16米的,据实计入。

除雨篷、挑檐、构架之外的建筑物各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均计入建筑投影面积。

第十一条 详细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建筑控制高度均应当符合本规定建筑控制高度指标表(附表3)的规定。

建筑限高时,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建筑控制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0米时,平屋顶建筑的室外场地最低点至建(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坡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

(二)建筑控制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时,其建筑计算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

(三)建筑控制高度大于100米时,建筑的室外场地最低点至建(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

(四)建筑控制高度为绝对高程的,建(构)筑物最高点标高不得超过该绝对高程。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中,建筑楼面标高不高于室外场地最低点标高1米的,该室内外高差不纳入建筑控制高度。

建筑限低时,其建筑计算高度不得低于建筑控制高度。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配建停车位,其停车位数量应当按照建设项目各使用功能分别计算后进行累加。具体配建标准按照本规定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附录3)执行。



第三章 建筑间距



第十三条 建筑间距指相邻建筑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最近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建筑半间距指建筑布局时,相邻建筑的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各自应当退让的最小水平距离。

第十四条 居住建筑半间距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建筑计算高度24米及以下的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4米;山墙面半间距为4米。

(二)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半间距为13米;面宽大于4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15米。

(三)建筑计算高度大于6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半间距为15米;面宽大于4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

(四)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00米的超高层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半间距为16米;面宽大于40米的,半间距为50米。

非居住建筑半间距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建筑计算高度24米及以下的非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4米;山墙面半间距为4米。

(二)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2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13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15米。

(三)建筑计算高度大于6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3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15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

(四)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者等于15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5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18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50米。

(五)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5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8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21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60米。

第十五条 居住建筑之间、非居住建筑之间、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相对布置,夹角小于或者等于60度的,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相对面各自半间距之和。

(二)相对布置,夹角大于60度,建筑计算高度均为24米以下的,不小于12米;其他建筑计算高度的,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最小退让值(见下表)之和。

建筑最小退让值表

单位:米

建筑计算高度H

最小退让值

建筑类型
H≤24
24<H≤60
60<H≤100
100<H≤150
H>150

居住建筑
4
13
15
16
16

非居住建筑
4
12
13
15
18


(三)错位布置的,按照第(二)项执行。

第十六条 下列各类建筑的间距,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中小学教学楼、四班及以上托幼建筑、医院病房楼之间,以及与其他相邻建筑的间距,除应当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当在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执行;

(二)居住建筑与建筑计算高度4米以下的门卫房、车库人行出入口等独立设置的附属建筑物的间距,应当符合相应设计规范,且不小于4米;

(三)工业建筑、物流仓储建筑之间的间距,按照相应设计规范执行。

第十七条 相邻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其间距按照相对高度确定,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栋底层室外地坪标高以下的,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建筑间距不作要求。

第十八条 建筑平面不规则的,以各立面宽度与其延长线形成的剖面宽度之和为建筑间距计算面宽,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分别确定其间距要求。

第十九条 一栋建筑的主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主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的,或者两栋建筑主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的,均按主采光面相对确定间距。

第二十条 建筑退台时,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十九条的规定,视其不同建筑计算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二十一条 建筑与高度大于1米的堡坎相对时,其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与堡坎的距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3米。与堡坎的间距计算值大于18米的,按照不小于18米控制。堡坎退台时,可以分阶计算。

第二十二条 超高层建筑不得拼接,其他建筑需要拼接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居住建筑沿江、规划路幅宽度大于32米的道路、大于1万平方米的广场或者公园绿地布置时:

1.计算高度大于60米的建筑不得拼接;

2.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8米的建筑之间,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得超过80米;

3.计算高度大于18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建筑与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建筑之间,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得超过70米。

(二)居住建筑在第(一)项规定的范围外布置时,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8米的建筑之间,在满足本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的基础上,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作要求;其他拼接情形的,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得超过70米。

(三)非居住建筑不得与居住建筑拼接。

(四)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为立面宽度。

(五)两栋建筑的拼接面叠合宽度不得小于6米。计算间距和退让时,拼接后形成的凹槽宽度小于15米的,凹槽宽度计入建筑面宽;大于或者等于15米的,建筑面宽分段计算。



第四章 建筑退让



第二十三条 临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其退让道路控制边线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路幅宽度W(米)

退让距离(米)

建筑计算高度H(米)
W≤16
16<W≤32
W>32

H≤60
2
3
5

60<H≤100
3
5
7

H>100
5
7
9

注:不同高度的建筑,按各自建筑计算高度退让道路控制边线。


新建剧院、游乐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大型商场、大型旅馆、大型医院、中小学校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退让道路控制边线的最小距离,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前提下,应当在上表基础上适当增加,且最小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0米。

第二十四条 道路交叉口转角处建筑退让道路控制边线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路幅宽度W(米)

退让距离(米)

建筑计算高度H(米)
W≤16
16<W≤32
W>32

H ≤60
3
5
7

60<H≤100
5
7
9

H>100
7
9
11

注:1.不同高度的建筑,按各自建筑计算高度退让道路控制边线。

2.位于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口的,按较高等级道路的退让标准执行。


第二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退让本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情形以外的建设用地红线、道路中心线的最小距离,按照以下标准控制:

(一)建筑外墙面与建设用地红线、道路中心线夹角小于或者等于60度时,退让距离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该面半间距。

(二)建筑外墙面与建设用地红线、道路中心线夹角大于60度时,退让距离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最小退让值。

建设用地红线外有永久性建筑物的,还应当符合建筑间距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退让城市绿地、广场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按照以下标准控制:

(一)退让公园绿地(G1)、广场用地(G3)边界的最小距离,应当在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二)退让防护绿地(G2)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小于3米。

第二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退让相邻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体育用地(A4)边界的最小距离,应当在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第二十八条 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的其他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布置时,其地下建(构)筑物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

第二十九条 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的其他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地下部分与建设用地红线的距离,应当满足安全要求,且不得小于3米。

第三十条 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阳台、飘窗、外廊、外包柱、门廓、围墙、踏步、花台、采光井、橱窗、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

(二)雨篷、挑檐等外墙设施,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或者等于3米的,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净空高度大于3米的,可以超越建筑控制线,但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



第五章 公共空间



第三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用地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或者广场、重要河流水体等公共空间周边的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天际轮廓线等内容,应当专题论证。

第三十二条 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统筹规划、集中布局,保证公共空间的开敞性,符合服务半径要求。

商业设施用地(B1)、商务设施用地(B2)集中布局的,应同时规划广场用地、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在片区绿地面积总体符合要求的原则下,其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的绿地率指标可根据项目功能实际合理确定。

城市公共空间应当与城市道路、轨道车站合理连接。广场、绿地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场地标高应当与道路自然衔接。

第三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项目用地一侧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超过400米时,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设置城市公共步行通道:

(一)与用地周边城市道路或者公园绿地、广场连通,连通后的公共步行通道(含城市道路)之间的距离应当小于或者等于400米;

(二)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米;

(三)入口位置应当设置醒目的标识、标牌。

鼓励在滨水区域设置具有休闲、健身、观景功能的公共步行通道。

第三十四条 在公园绿地内进行建设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园绿地配套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公园设计规范》,其占地面积之和不得大于公园陆地面积的3%。其中,用地面积小于或者等于2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仅允许建设为公园绿地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用房和公园管理用房。

(二)公园绿地配套建筑不宜临城市道路布局,除塔、亭、台、阁等景观建筑小品外的建筑高度不得大于8米。

(三)动物园、植物园、盆景园等专类公园,因使用功能需要,经专题论证后,其配套建筑占地面积及建筑高度可以另行确定。

(四)市政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经论证确有必要的,可以使用公园绿地。

第三十五条 城市道路的绿化在保证交通安全前提下,应当结合道路等级以及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布置。

人行道绿化沿街应当充分开敞,多种植高大乔木,创造更多的树荫空间和休闲活动场地。行道树距路缘石的距离宜为0.5―1米。不得设置阻碍行人通行和影响视线通透的花池、灌木等。同一道路宜种植统一树种,以形成整体感。



第六章 市政及管线



第三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建筑控制线应当按照以下标准划定:

(一)临规划路幅宽度小于或者等于16米道路的,退让2米。

(二)临规划路幅宽度大于16米、小于或者等于32米道路的,退让3米。

(三)临规划路幅宽度大于32米道路的,退让5米。

(四)临不同等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以较高等级道路的标准退让。

(五)隧道洞口周边建筑控制线的划定标准为:

1.位于隧道洞口上方的,以隧道拱顶中心线与隧道顶部现状地形相交点为基点,垂直隧道方向形成计算基线,隧道顶部现状地形坡度大于1∶1.5的,按照1∶1.5放坡后与现状地形的相交线即为隧道顶部的建筑控制线,该建筑控制线距离计算基线大于50米的,按照50米划定;隧道顶部现状地形坡度小于或者等于1∶1.5的,建筑控制线距计算基线的水平距离按照20米划定。

2.临隧道洞口两侧的,其建筑控制线与隧道结构内边缘距离按照20米划定,该建筑控制线须延伸至隧道洞口以外,其延伸段与计算基线的距离按照30米划定(如附图1所示)。

3.隧道上方或者隧道两侧结构内边缘50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的,应当进行结构安全论证,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确保现状隧道安全及规划隧道具备建设条件。

(六)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的,按照本规定第七十条执行。

(七)位于建设用地内规划保留的自然水体周围的,从自然河床外边线起算退让10米;渠化的,从渠化工程外边线起算退让10米。

(八)有其他控制要求的,按照专项规划划定。

建筑控制线为最低退让要求,绿化、河流、建筑等有严于此退让要求的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城市交通设施、公用设施在用地条件受限时,在保证现状建筑结构及管线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布置在道路控制边线与建筑控制线之间。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的建(构)筑物地下部分与建设用地红线的距离,应当满足安全要求。

第三十八条 在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其建筑控制线、防护绿带按照以下标准划定:

(一)位于高速公路正线两侧的,建筑控制线距高速公路中心线不得小于66米,其中防护绿带不宜小于50米。临高速公路立交匝道的,建筑控制线距立交匝道外路肩边缘不得小于50米,该范围为防护绿带。

(二)位于国道两侧的,公路红线距道路中心线10米,建筑控制线距道路中心线不得小于30米,之间为防护绿带。

(三)位于省道两侧的,公路红线距道路中心线10米,建筑控制线距道路中心线不得小于25米,之间为防护绿带。

(四)临立交匝道的,建筑控制线按照相交公路中等级较高的标准划定。

(五)公路隧道的建筑控制线按照本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执行。

在城市规划区内,相关规划控制标准严于上述规定的,从其规划。

因高边坡、地质条件等原因,公路用地距离建筑控制线小于10米或者突入相邻用地建筑控制线的,该相邻用地建设时应当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确保公路安全。

防护绿带内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设置架设杆路、埋设管线、道路、公厕、垃圾站、轨道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出入口、风口、冷却塔、区间线路、试车线)等市政基础设施。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综合管网设计,并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自身应当配置的水泵结合器、消火栓、室外消防环管、各类检查井等工程内部管线设施,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且不宜高出相邻人行道标高。

与城市道路相接的车行道,其车道变坡点标高应当与相交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一致,其位置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且距离不小于5米,其竖曲线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如附图2所示)。

建设项目配建的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环境敏感项目应当先期建设或者与项目同步实施。

第四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基础与现状给水、排水、燃气管(沟)道的净距不应当小于3米(与建筑配套的相应管线除外),与现状电力电缆或者其管道、通信电缆或者其管道的净距不应当小于1.5米。

第四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外墙(含阳台、飘窗、外廊)与架空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在满足有关法律规定及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与档距小于或者等于200米的架空电力线边导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按照以下标准控制:

(一)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小于5米;

(二)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小于10米;

(三)220千伏的,不小于15米;

(四)500千伏的,不小于30米;

(五)超过500千伏的,需专题论证。

建筑外墙(含阳台、外廊、飘窗)与档距大于200米的架空电力线边导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除满足上述规定外,还应当征求电力部门意见。

在铁塔周边(有地形高差时以相邻的坡顶或者坡脚起算)1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确有必要建设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铁塔安全,并征求电力部门意见。

新建架空电力线、变电站与现状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应当征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十二条 除人行天桥、轨道、电力设施外的其他架空市政设施距现状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架空市政设施顶面标高低于现状房屋底层标高的,不得小于5米。

(二)架空市政设施顶面标高高于现状房屋底层标高的,不得小于10米。

因建设条件限制不能符合规定的,应当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

第四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架空电力线,与现状建筑之间的垂直距离,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设计规范的要求,并征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改建、扩建的架空电力线,其导线在最大计算弧垂条件下,与现状建筑及规划地面、道路的垂直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10千伏的,不得小于9米;

(二)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得小于15米;

(三)220千伏的,不得小于18米;

(四)500千伏的,不得小于21米;

(五)500千伏以上的,需专题论证。

架空电力线跨越铁路、轨道、航道、等级公路的,应当征求相关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十四条 轨道交通线路应当设置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其范围包括:

(一)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50米内;

(二)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以及轨道线路外边线外侧30米内;

(三)出入口、通风亭、车辆段、控制中心、变电站等建(构)筑物外边线外侧10米内;

(四)跨江河的轨道专用桥梁上、下游各200米内。

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确需建设的,应当征求有关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十五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除铁路管护必需的外,其他建(构)筑物的外墙与最外侧钢轨的保护距离:临高速铁路的,不小于50米;临干线铁路的,不小于30米;临支线及专用铁路的,不小于15米。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确需突破该保护距离的,应当进行专题论证并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

(二)除铁路管护必需的外,下列建(构)筑物应当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

1.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危险品仓库、高大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等外墙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临高速铁路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70米的,临干线铁路大于30米、小于或者等于45米的,临支线及专用铁路大于15米、小于或者等于25米的;

2.建筑高度24米及以下的建(构)筑物外墙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临高速铁路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临干线铁路大于30米、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

(三)跨越或者穿越现状及规划铁路,以及涉及铁路道岔、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的工程设计,需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

(四)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确需跨越铁路的,宜与铁路正交并优先采用下穿方式,同时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市政桥梁原则上不得上跨高速铁路;确需上跨的,必须采取封闭措施。

第四十六条 现状道路位于规划道路控制边线之外的,现状道路的功能未被已实施的规划道路取代前,项目建设不得占用现状道路,其建(构)筑物应当按照以下标准退让:

(一)无人行道的,按照车行道边缘起算退让3米。

(二)有人行道的,人行道宽度小于3米时,按照车行道边缘起算退让3米;人行道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米时,按照现状人行道宽度退让。

第四十七条 城市的主要次级河流的主流、主要支流及其蓄水水面均应当予以保护。

在河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不得侵占主行洪断面,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除修建道路、桥梁可以横跨外,禁止封盖;

(二)在河道两侧和水面四周,应当按照规定留出污水截留管道位置,以及供人行、车行使用的连续道路用地和绿地;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管理的六个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晋市政办[2003]38号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管理的六个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现将《晋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晋城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晋城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晋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晋城市市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暂行规定》、《晋城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推动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再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二OO三年五月一日

 

晋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山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城市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是指建筑景观、公用设施、园林绿地、广告标志以及市区内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等城市容貌方面的
管理。
  第三条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人员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市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实行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管理,各县(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管理。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市容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统一进行监督管理;
  (二)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统一规划;
  (三)对城市环境卫生经费计划实施统一调控;
  (四)组织实施有关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负责本辖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业务受上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城市市容管理和环境卫生事业所需经费,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发展予以安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城市公民的城市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六条,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执法人员执行任务时应佩戴统一发放的标志,并出示证件,文明执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阻挠市容和坏境卫生执法人员履行职责。
  第七条 市区的建筑物和广告装饰、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城市容貌标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保持建筑物和构筑物外型完好、整洁、美观;市区的主要干道临街建筑物的阳台封闭,必须符合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在阳台、外走廊搭建挂台、雨棚等。对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产权单位或个人应在限期内修整、改造或拆除。
  第九条 在市区设置户外广告、标语牌、画廊、橱窗等应与街景协调、内容健康、整齐美观、定期维修、保持完好。
  第十条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要保持完好,道路要保持平坦。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准任意占用和挖掘道路。
  各单位对其设置在道路中地面井盖的齐备完好负责。掘路和井下施工作业时应设安全警告标志,竣工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恢复路面原貌。
  给水、排水、排污管道应保持畅通,自来水、污水不得外溢。临街的树木、花坛、草坪等应保持整洁、美观。整修或者其他作业留下的渣土、枝叶等,管理单位和作业者应当及时清除。
  城市雕塑的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由设置单位负责管理,保持雕塑完好和整洁。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上堆放物料、摆摊设点、搭建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沿街门店不得占道经营。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置的公用电话亭、卡式电话亭、凉饮摊点要标志明显,整洁美观。
  第十二条 在市区运行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保持外型完好、整洁。客运机动车辆的废票和其它废弃物,应集中处理,不得沿街丢弃。进入市区的货运车辆,运输的液体、渣土、散装货物,应当密封包扎、覆盖、封闭,不得泄漏,污染城市环境。进入市区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必须在指定的位置停放,不得随意停放。
  第十三条 城市的施工现场物料应当堆放整齐。沿街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设置隔离围墙,并书写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宣传标语。积极推广商品混凝土使用范围,减少沙、石、水泥在市区堆放。施工期间的废水、泥浆不得流出现场外浸漫路面,堵塞排水管道,施工现场内道路必须硬化,运输车辆不得带泥行驶,污染城市环境。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城市电杆及树木上乱贴、乱画、乱挂广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市区建筑物,设施上张挂、张贴宣传品和广告,必须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批准的时间及时清除。
  第十五条 城市市区所有单位和个人均有享受良好环境卫生的权利,同时也有维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的义务,城市居民要尊重环境卫生作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十六条 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环境卫生准则:
  (一)爱护城市公共环境卫生;
  (二)不准在城市街道上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和各类包装等废弃物;
  (三)不准畜力车进入城市道路;
  (四)不准乱倒污水、固体废物和粪便;
  (五)沿街门店须自备垃圾收容器;
  (六)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化。
  第十七条 各级城市环卫管理部门应对所辖范围内垃圾便及时收集、清运和处理,做到日产日清。 
  所有单位和个人,应按环境卫生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倾倒生活垃圾。
  规定时间:春夏季为晚20点——0点
  秋冬季为晚19点——0点
  第十八条 所有单位均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保持门前卫生清洁、秩序良好、绿化优美。
  第十九条 城市环境卫生保洁按照下列分工负责。

(一)城市的道路、桥梁、广场由城市环境卫生专业单位清扫保洁。
  (二)城市的小街、小巷、区间道路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清扫保洁。
  (三)居委会所辖地段的小街、小巷、区间道路由居委会负责组织清扫保洁。
  (四)各单位产权道路由产权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五)各住宅小区由所属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六)各类开发区、风景旅游区、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河道、公园、游园、公共绿地由经营者或管理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七)集贸市场、商亭、摊点的经营地由管理单位或经营者负责清扫保洁。
  (八)车站、停车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由经营者或管理单位负责清扫和保洁。
  (九)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驻地及其卫生责任区,由本单位负责。
  (十)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由施工单位负责。
  (十一)沿街门店的卫生责任区,由经营者负责。
  (十二)铁路、公路及其两侧,分别由铁路、公路部门负责。
  (十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清扫保洁工作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清扫保洁分工责任制的落实。

第二十条 对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新建、扩建、维修等土建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实行排放处置许可证制度。未经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证承运建筑垃圾、工程渣土。
 (一)在城市中新建、扩建和修缮的土建工程,在办理建设工程许可证前,必须到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登记,如实填写有关情况。
  审查合格后,方可领取由山西省建设厅统一印制的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否则,主管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部门不予办理施工手续。
  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由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和核发。
  (二)在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的同时,申报单位或个人应按规定向建筑垃圾管理部门预交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理费。依据《晋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晋市政发[2002]31号)第六条执行,并由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部门发放建筑垃圾车辆准运证。
  (三)运输车辆须苫盖蓬布,不得遗撒、飞扬、流漏。
  (四)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工程竣工时,应通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清理情况。
  (五)对在城市道路、过境道路和城乡结合处的部门和单位应实行建筑垃圾管理责任制,杜绝建筑垃圾乱堆、乱放、乱倒。
  (六)拆除违法建筑产生的垃圾,由拆除单位组织清理,清理费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七)有建筑工程或低洼地、废沟、滩涂等需要回填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向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部门统一安排。
  第二十一条 城市公厕应当按照“全面规范、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冲为主、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第二十二条 城市公厕的管理、保洁,要规范化、标准化,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
  (一)城市市区的公共厕所统一由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专业队伍负责管理保洁和清掏清运;
  (二)住宅小区的公共厕所由住宅小区或物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保洁和清掏清运;
  (三)企事业单位、居民院落的厕所,化粪池由产权单位负责管理保洁和清掏清运,或委托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专业队伍有偿清掏清运;
  (四)清运粪便车辆和工具必须完好,不得洒漏,影响城市市容。

第二十三条 凡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定点设置的环境卫生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拒绝和阻挠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是指垃圾箱、果皮箱、垃圾粪便排放场及公共厕所。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规划,配套进行建设。

第二十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维护管理;经常对环境卫生设施进行检查,确保环境卫生设施完好。

第二十五条 城市环境卫生应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鼓励单位和个人兴办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公司。

第二十六条 医院、疗养院、屠宰场以及化学、生物、药物等生产研究单位,对产生有毒、有害、有病菌的特种垃圾废弃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或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统一收集处理。严禁擅自焚烧、掩埋、外运或者混入其它垃圾中倾倒。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市、县(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接纳垃圾。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除责令其纠正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外,还可根据情节处以5元以上1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遵守规定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的;
  (二)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及树木上涂写、刻画,或者未经批准贴挂、设置宣传品的;
  (三)在临街阳台和窗外,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物品的;
  (四)栽培、整修树木花草,未及时清理枝叶、渣土的;
  (五)造成自来水、污水、粪便外溢或者清理下水、污水、淤泥未及时清运的;
  (六)各种经营性摊点,不及时清理垃圾的;
  (七)不履行卫生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粪便或者不按规定清运垃圾、粪便的。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除责令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外,可根据情节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它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搭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其它设施的;
  (三)运输流体、散装货物、渣土不作密封,造成泄漏、抛撒的;
  (四)临街施工不设护栏、不作遮挡,或者竣工后不清理现场的;
  (五)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未按规定处置任意倾倒的;
  (六)未经批准占用城市道路乱堆放物料的。
  (七)未经批准,擅自拆除环境卫生设施或未按批准的拆迁方案进行拆迁的;
  (八)损坏环境卫生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的。

第三十条 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和设施,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所属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拆除;逾期未改造或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组织强行拆除,并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盗窃、故意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及其附属设施,或者侮辱、欧打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阻挠其履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晋城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山西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规划区内种植和养护树木花草等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凡本市范围内的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依法承担义务植树和完成本绿化实施办法的绿化建设、管护任务。  
  第四条 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每年的三月定为本市的植树月。
  第五条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城市园林专业队伍的工作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形成群、专结合的管理网络体系,从而为城市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六条 城市中所有单位都要搞好本单位的庭院绿化和环境绿化工作,积极参加城市公共绿化活动。加强园林绿化的科学普及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
  第七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市区园林绿化工作,市园林绿化处对各单位庭院绿化进行业务和技术上的指导。在城市规划区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八条 本实施办法中所指的绿地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公共绿地:指各类开放的公园(包括植物园、陵园、游乐园等)、广场绿地、河(湖)滨绿地和宽度在8米以上设置有行人休息设施的林荫道绿地。
  (二)专用绿地:指工厂、机关、学校、医院、部队等单位和居住小区内的绿地。
  (三)生产绿地:指专为城镇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籽的苗圃、花圃、草圃等。
  (四)防护绿地:指城镇用于隔离、卫生、安全等为目的的林带及绿地。

第九条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建设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凡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不得改作他用,如确需改作他用的,必须经市建设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及时补足绿化用地面积。

第十条 城市新建区的绿化用地,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旧城改建区的绿化用地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25%;各单位专用绿地面积应占其总面积的20%以上。尤其是煤炭、冶金、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等行业更应搞好防护林带建设。

第十一条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必须按规划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各类绿地、园林建筑在施工前必须有设计,并按基本建设程序经过审查批准。园林绿地建设所需投资应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各单位新建、扩建、改建、拆迁、翻修项目的投资中,应包括环境绿化费用,城市绿化经费应占城市建设总维护资金的10%以上。城市供水规划和建设计划中,应包括绿化用水管网和计入绿化用水量,水费标准应低于其它用水标准。

第十二条 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在开工前应当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工程投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绿化保证金。城市绿化保证金实行分类收取:工程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下的,按3%收取;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按2%收取;5000万元至1亿元的,按l%收取;1亿元以上的,按0.5%收取。绿化工程完成后,达到设计要求的,将保证金退还建设单位,达不到设计要求或未按批准的绿化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的,绿化保证金不予退还,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用于该工程的绿化建设。

第十三条 城市绿化工程竣工后,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该工程建设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开发区建设,旧城改造区建设及其他基本建设的配套绿化工程完成期限,不得晚于主体工程完成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

第十四条 本市范围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依照城市绿化规划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划负责本单位界内的绿化规划和建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建设单位应将规划文件和工程竣工资料副本交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按规定移交城建档案机构存档。

单位和居住区现有绿化用地低于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标准,尚有余地绿化的,应当自接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知之日起两年内进行绿化。

第十五条 苗木是园林绿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城市园林苗圃、花圃、草圃用地(指生产绿地)面积应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2—3%,要逐步做到苗木自给。

第十六条 保护绿化成果,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人人有责。城市中所有树木,无论公有和私有需要砍伐的,都要报请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审批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砍伐。

建设单位申请批准砍伐非本单位所有的树木时,应按规定标准交纳补偿绿化费,或按规定补植一定数量的树木,保栽保活。

凡属古树名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砍伐、迁移。珍稀和濒于灭绝的苗木、花草及其种子的采收,由市园林绿化处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砍伐、损坏、迁移、采收。

第十七条 城市行道树及干道上的绿化带、草坪等,由市园林绿化处负责养护管理。各单位均要实行“门前三包”(包秩序、包绿化、包卫生)。行道树与架空线路、地下管、线发生矛盾,需要修剪、移植、截根、砍伐时,由管路、线路管理单位向市园林绿化处提出申请,经过核准后,统一进行技术处理。

第十八条 各种管线与行道树必须保持适当的间距,一般地下管、线路的外缘离树干的外缘不少于l米,架设电杆、防护设备等离树干外缘不少于3米,架空线高度不低于8米,高压电线不低于9米。对已形成的绿化和地下设施,一般维持现状。在改建、扩建、返建、拆迁、新建时,按规定铺设或修建,遇特殊情况时,由有关单位共同协商解决。

第十九条 各单位都要有庭院绿化建设规划,并配有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定时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完成情况和树木保存情况。

第二十条 凡入境或向外销售的苗木、花草等都必须按规定进行检疫,不符合检疫标准的严禁引进和销售,珍稀和濒于灭绝的苗木及其种子资源的交换、引进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园林绿化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在园林绿地内举办一些有利于发挥园林功能的生产事业,增加收入,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禁止在园林绿地内进行商业性活动,不准在公共绿地内进行农贸集市等活动。

第二十二条 对绿化城市、庭院建设和管护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对没有完成植树造林绿化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补栽。

第二十四条 妨碍园林绿化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和执勤者,要给予批评教育;故意制造事端后果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晋城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保障建筑安全生产,维护公众和从事建筑活动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西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是指进行工业和民用项目的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线敷设等施工活动,经批准占用的施工场地。

第三条 一切与建设工程施工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行政权属负责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第五条 建设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申报备案。

第六条 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根据工程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建立文明施工管理责任制,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和分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文明施工的统一管理。

第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编制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和分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者分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分承包单位在总承包单位的总体部署下,负责编制分承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包括安全防护、环境污染防护及文明施工等各种措施。

第九条 建设工程施工必须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在施工过程中确需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重大修改的,必须报经批准部门同意。

第十条 建设工程施工应当在批准的施工场地内组织进行。需要临时占用道路或其它场地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批准手续。

第十一条 由于特殊原因,建设工程需要停止施工两个月以上的,建设单位或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将停工原因及时间向当地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 施工中需要停水、停电、封路而影响到施工现场周围地区的单位和居民时,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事先通告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建筑施工企业方可解除文明施工管理责任。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做好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工作,在现场周边设立围护设施。

市区规划区范围内的临街施工现场必须实行封闭管理,统一使用符合标准的瓦棱式铁皮护拦。非施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施工现场。

第十五条 市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使用符合标准的商品混凝土。

第十六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设置各项临时设施。工具、构件、材料的堆放,不得侵占场内道路及安全防护等设施。

第十七条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标牌.施工现场的进口处应设置整齐明显的“五牌一图”,现场所有标牌内容应有针对性,制作、标挂应规范整齐,字体工整。建筑施工企业负责施工现场标牌的维护工作。

第十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保证施工现场道路畅通,排水系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保持场容场貌的整洁,随时清理建筑垃圾。

工地的地面,有条件的可做混凝土地面,无条件的采用其他硬化地面的措施,使现场地面平整坚实。

第十九条 市区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施工车辆应当将车辆轮胎清洗干净,方可驶出施工现场。



第二十条 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各类必要的职工生活设施,并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供应等应当符合卫生要求。
  

第二十一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火灾等措施,合理配备灭火器材。
  

施工现场禁止抽烟,防止发生危险。根据工程情况可设置固定的抽烟室。  

施工现场应尽量做到绿化。
  

施工现场应配有保健药箱及一般常用药品,并配备急救人员。
  

第二十二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一)废水、泥浆应经流水槽或管道流到工地集水池统一沉淀处理,不得随意排放和污染施工区域以外的河道、路面;
  (二)不得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
  (三)使用密封式的圈筒或者采取其它措施处理高空废弃物;
  (四)建设工程施工应尽可能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进行,确需延时施工的,应针对施工工艺设置防尘和防噪音设施,做到施工不扰民。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责令停工整顿、吊销施工许可证,并可处以罚款。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晋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户外广告的设置管理,美化城市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户外广告的设置是指:在道路、广场、绿地、车站等公共场所和建筑物、构筑物设置的站牌、指示牌、宣传栏、霓虹灯、电子显示牌(层)、橱窗、灯箱、画廊、墙体等构造物广告。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晋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四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户外广告的定点设置。

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户外广告的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户外广告经营单位的资质及广告内容的审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户外广告的批后监督管理。



第五条 设置户外广告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影响城市环境和容貌,不得妨碍城市消防、交通安全。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一)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
  (二)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
  (三)妨碍生产或者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的;

(四)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五)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第七条 市规划部门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户外广告设置的详细规划。
  

第八条 凡需从事户外广告经营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符合经营资质条件,才能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户外广告设置的选址。
  

第九条 设置广告的申请人须持有关资,料,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实施。



第十条 申请户外广告《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须提交下列资料:
  (一)书面申请;
  (二)广告经营许可证或其它有关批准文件;
  (三)广告制作的文字说明和图件;
  (四)其他证件资料。
  

利用其他单位、个人所有或使用的场地和建筑物、构筑物设置户外广告的,须提交与产权人、使用人达成的书面意向协议。



第十一条 凡办理户外广告登记,应当在广告发布30日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户外广告登记申请表》,并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一)营业执照;
  (二)广告经营许可证;

(三)广告合同;
  (四)场地使用协议;
  (五)《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户外广告证明、文件后7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经审查符合规定的,核发《户外广告登记证》,并由登记机关建立户外登记档案。
  

第十三条 经批准设置户外广告的,设置单位必须按批准的地点、内容、形式,在规定的期限内设置完成。
  

第十四条 个体工商户在其用地范围内,设置发布自己的产品,服务经营项目等内容的小型广告、牌匾,须按程序报批,按规定的形式、标准制作和设置。

第十五条 批准设置发布的户外广告,设置单位必须负责维护管理和及时更新、更换,确保户外广告的完好及安全使用。
  

第十六条 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设置单位应在工程竣工之日起七日内,向有关批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验收符合标准和要求的,方可使用。
  

第十七条 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牢固、安全,因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不当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者应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户外广告设置单位应按规定更换户外广告的内容、版面;在原设施上更换户外广告内容、版面的,须在更换前7日,将更换的内容、版面设计等有关资料,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未经审查批准的户外广告内容、版面一律不准更换。
  

第十九条 在本市重要繁华地区、主要路段及建筑物、构筑物上选定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以招标形式确定广告经营单位。
  

经批准选定的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阻碍广告经营单位合法设置户外广告。
  

第二十条 已设置的户外广告,在有效期限内,因城市建设等特殊需要须拆除的,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通知设置单位,限期拆除清理。
  

第二十一条 凡设置发布的户外广告,应当内容健康,外形美观,并定期维修,油饰或者拆除。



第二十二条 广告设置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由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三条 户外广告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收受贿赂的,由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晋城市市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交通管理水平,加快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步伐,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根据国家交通法律法规和公安部、建设部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部署,结合我市城市管理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进入市区的一切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自觉维护交通秩序,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确保市区交通秩序井然和市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交通环境。
  

第三条 泽州路以东(含泽州路),新市东街以南(含新市东街),中原街以北(不含中原街),东城路以西(含东城路)区域为我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严管区”,进入严管区的一切车辆、行人,必须严格遵守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的规定,按灯停走、按线行驶、人车分流,各行其道。
  

第四条 市区二环路以内,禁止大货车、拖拉机、农用车、畜力车通行。确需通行的车辆到交通警察一大队办理审批手续后,按规定时间、路线通行。
  

第五条 在非机动车道内,开辟了摩托车专用道的路段,各类摩托车、非机动车,要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各行其道,禁止逆向行驶。其它借道通行的车辆或行人,应当让在其本道内行驶的车辆优先通行。

第六条 在通过设有中心隔离的路段时,车辆不准在开口或路口处随意调头。
  

第七条 严管街(区)内禁止机动车鸣喇叭。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执行任务通过严管区时,只准使用标志灯具,不得鸣警报器;执行紧急任务通过严管街(区)内路口时,可以断续使用警报器。
  

第八条 驾驶和乘坐二轮摩托车须戴安全头盔,驾驶员身后载人不准侧坐,不准附载不满十二岁的儿童,轻便摩托车不准载人。
  

第九条 骑自行车不准带人。不准在机动车道内行进。
  

第十条 行人要走人行道,横过街道时要走人行横道,不准在车行道内行走。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
  

第十一条 车辆停放时要停放在停车场内。没有停车场的要停在标志、标线规定的停车位内,不准随意停放。临时停车,驾驶员不准离开驾驶室,妨碍交通时须立即移开。市内公交车、出租车、单位自备客车要在停车点上下乘客,不得超低速行驶等客,不得在停车点以外路段随意停车。
  

第十二条 三轮车(含机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残疾人专用车不得载客运营。
  

第十三条 街道两侧的单位、商业网点门前,要落实交通秩序门前三包(包车辆停放有序、包无违章占道、包交通安全宣传)责任制,配合交通警察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对在严管街(区)内的交通违章行为和在市区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人以及不服从交通警察管理的人员要从严处罚。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市公安局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晋城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有效防治城市扬尘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城市建筑施工、拆迁、市政、公路建设,道路清扫保洁,固体物料运输、堆放等活动中产生的细小尘粒及风等自然因素引起尘土飞扬所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晋城市建成区及其周边地区。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建设局、市城管办、市规划局、市公安局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扬尘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建筑、拆迁和市政施工单位在施工前15日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施工扬尘污染申报登记。施工单位实行环保管理员制度,设立专(兼)职环保管理员,负责对本施工现场内施工人员的环保知识宣传培训和扬尘污染控制的管理,施工现场要有明确的标牌,规定出各项施工防治扬尘的要求,做到文明施工。
  

第六条 施工单位工程概算中应包括用于施工期间扬尘污染控制的专项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
  

第七条 建筑和拆迁的施工现场应当采取下列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
  (一)施工现场必须设置符合要求的围栏。
  (二)市区施工禁止在施工现场粉碎石灰和搅拌混凝土,应采用粉末状石灰和使用商品混凝土。
  (三)风速四级以上,产生明显扬尘,污染周围环境时,施工单位必须暂时停止建筑、拆迁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并做好遮掩和防护工作。
  (四)施工现场堆放的渣土必须有防尘措施并及时清运。
  (五)施工运输车辆驶出工地前必须清除车辆槽帮外侧、轮胎上的泥土,严禁将泥土带出工地。
  (六)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后,应及时进行临时占地清理和施工场地平整。

第八条 加强对市区道路建设、铺设各类地下管道工程施工的扬尘污染防治管理。
  

网通、移动、联通、广电、电力等部门的线路必须进综合管沟,不得随意破路埋设。
  

道路建设、铺设供热、供水、供气等管道施工现场应推行合理工期,按照逐段施工的原则,采取封闭式施工方式,围挡一段,施工一段,严禁敞开式作业。
  

第九条 运输和装卸易产生扬尘物质的车辆,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它防护措施,严禁撒漏。
  禁止不洁车辆上路行驶。
  

市区道路和重点部位的清扫保洁,采用湿法作业,提高机械化清扫率。
  

第十条 煤炭、矿石、煤矸石、沙、渣土、灰土、煤渣、粉煤灰、石灰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放场地,必须设置围栏或采取遮盖、洒水等防尘措施。燃煤设施所产生的煤渣、粉煤灰必须以封闭的方式及时收集和运输。
  

城市居民禁烧散煤。
  

第十一条 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定时定点存放,日产日清,防止二次污染,并要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密闭贮存,无害化处理。
  

禁止焚烧垃圾、枯草、树叶。
  

第十二条 对矿山开采等易产生扬尘的企业应加强管理;逐步关闭污染严重的采石场;对无利用价值的矿山尾矿和固体废料应及时填埋并进行生态恢复。
  

第十三条 城市道路人行道、住宅小区、单位驻地和小街小巷的裸露地面要进行绿化或铺装,对损坏路面市政部门要及时进行维修。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于咸菜加工企业污水中无机盐排放适用标准的复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函〔2005〕93号




关于咸菜加工企业污水中无机盐排放适用标准的复函
  
山东省环保局:

  你局《关于咸菜加工企业污水中无机盐排放适用标准的请示》(鲁环发〔2005〕25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无机盐排放没有限制。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对咸菜加工企业排放污水中的无机盐作专门规定。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1999第3号),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此,你省可根据污染防治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咸菜加工企业废水中无机盐的排放加以限制。在地方标准正式颁布之前,对咸菜加工类企业排放污水中无机盐进行环境管理时,可以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全盐量、氯化物的有关规定。

  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