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自贡市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8 12:14:48  浏览:980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自贡市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自府办发〔2005〕79号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自贡市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自贡市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自贡市政务信息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工作,使政务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政务信息工作水平,发挥好政务信息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务信息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三条 政务信息工作要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及其部门全面把握情况、科学决策、实施领导、指导基层提供服务。信息服务应当坚持多层次服务的原则,以为本级服务为重点,同时为上级和下级服务。
第四条 政务信息工作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确定专人分管,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二章 机构和人员

第五条 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务信息工作的业务指导。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室(或承担办公室职能的科室)是本单位政务信息工作机构,负责向上级和本级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并对本系统所属单位政务信息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建立机构明确、人员齐备、纵横完整的政务信息网络和反应灵敏、优质高效、协调运转的运行机制,保证政务信息渠道畅通。
第七条 各级政务信息工作机构应当结合实际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力量采集、整理、编辑、报送政务信息,并根据需要开展信息调研,提供专题信息。
第八条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加强政务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在配备必要的专、兼职政务信息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对外聘请政务信息工作人员。政务信息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政治可靠、作风正派、知识全面、业务熟练、遵纪守法等基本条件。下级政府和部门政务信息工作机构和人员名单应当报上级政府或部门备案,如有变动及时报告。
第九条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每年应当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工作经验交流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三章 采集和整理

第十条 政务信息采集应当坚持适应科学决策和领导需要的原则,着重反映以下内容:
(一)上级和本级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及贯彻落实情况;
(二)本区县、本部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动态,特别是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经验;
(三)上级和本级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等;
(四)社会各界关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议、对策、预测和重大研究成果等;
(五)对本级政府决策和指导工作有参考价值的国内外重要信息;
(六)涉及本区县、本部门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社情民意;
(七)上级政府专门指定要求报送的信息;
(八)其他需要领导了解的信息。
第十一条 采集政务信息应当以本级管辖的政务信息网络提供的信息为主体,并通过专题信息调研和借助上级政务信息网络或其他信息平台等形式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力求信息采集形式和内容多元化。
第十二条 采集信息应当实事求是,喜忧兼用,防止以偏概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建立保障信息采集真实性的相关制度,确保采集的信息准确、可靠。
第十三条 采集信息必须及时,保证信息的参阅价值。急事、要事和突发事件信息的采集,必须按规定时限完成,必要时应当连续采集。
第十四条 采集的信息应当进行整理和加工,力求用简练的文字和有代表性的数据反映事物的概貌和发展趋势。
第十五条 信息整理要以提高信息反映情况和问题的深度为目标,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努力做到情况清楚、分析有力、预测合理、建议适用。
第四章 编辑和报送

第十六条 采集整理的信息应当进行编辑,核准信息反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并力求文字简洁,言简意赅。
第十七条 政务信息以适当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一)对可供领导了解、下级参阅的政务信息,应当编辑专门的刊物,印送领导和下级参阅;
(二)对不宜在更广范围传递的敏感信息,应当按照保密制度的规定,编辑专报送有关领导参阅。如有必要,抄送有关单位;
(三)对专题调研信息,应当根据专题调研的目的,编辑专报送有关领导参阅。如有必要,抄送有关单位;
(四)对突发事件信息,应当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采取先核后报、边核边报或先报后核等方式,按规定程序向领导报告。如有必要,需做好信息续报工作;
(五)对在上级政务信息网络或其他信息平台采集的信息,根据信息反映的内容,编辑印送有关领导和单位参阅,并注明来源。
第十八条 下级政府和部门负有向上级政府和部门报送政务信息的职责,应当及时将本地区、本部门重要的政务信息报送上级政府或部门。
第十九条 政务信息上报必须经过审批。
(一)一般动态信息由信息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批;
(二)重要信息由本级政府或本部门分管领导审批;
(三)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按《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自府办函〔2004〕60号)要求审批报送。
第二十条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工作系统,逐步实现政务信息网络化、现代化,保证信息传递畅通,提高信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十一条 建立归档制度。编辑、报送的政务信息应当及时归档,以备查考。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二十二条 政务信息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保证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政务信息目标任务。市级政务信息目标管理按照按月通报、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
第二十三条 政务信息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出现下列情况的,要追究单位分管领导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一)弄虚作假的;
(二)报送信息严重失实的;
(三)重要信息漏报、迟报、瞒报的;
(四)泄漏秘密的;
(五)半年之内没有向上级政府或部门报送信息的。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和部门每年应当对在政务信息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自贡市政府系统的信息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财务总监报告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财务总监报告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

                       长政发〔2003〕6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长沙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财务总监报告制度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长沙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财务总监报告制度暂行规定

  根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长政发〔2001〕37号)精神,为使财务总监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建立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财务总监报告制度,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机构(以下简称营运机构)资产和经营活动的监督,特制定本规定。
  一、报告形式。
  财务总监报告分为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及时报告两种。定期报告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市财政局全面报告营运机构遵守财务会计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等情况。重大事项及时报告是指财务总监应及时向市财政局报告营运机构所发生的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长期发展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业务事项。
  二、报告内容。定期报告主要包括:
  (一)对营运机构重要财务报表、报告的审查情况;
  (二)营运机构财务管理制度、重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三)与营运机构实施财务联签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对营运机构财务会计活动检查、监督及评价情况;
  (五)完成派出机构部署的工作任务情况;
  (六)监督工作中发现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和事项。
  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内容包括:
  (一)营运机构违背联签制度规定,经财务总监提出仍不纠正的;
  (二)在执行联签审批时,涉及财务总监与营运机构总经理意见不一致,经反复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三)因营运机构违法或重大经营失误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危及国有资产安全的;
  (四)其他重大事项。
  无论是定期报告还是重大事项及时报告,财务总监都必须对报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处理意见。
  三、报告程序。
  财务总监要将报告的内容形成书面材料报给市财政局,对于紧急事项可以先作口头汇报,随后再补书面报告。市财政局对财务总监报告中需处理的情况,应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如遇重大的紧急事项,应报市委、市政府处理。
  四、报告时间。
  定期报告时间为每季度一次,在季度后20日内上报,第四季度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在年度总结报告中,重大事项报告随时发生随时报告。
  五、管理与考核。
  财务总监未按本规定向市财政局报告或报告内容不实的,市财政局应及时予以督促,提出要求和指导意见。财务总监执行报告制度的情况,作为市财政局对其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本暂行规定自2004年2月1日起实施。

广州市统计管理条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广州市统计管理条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6年10月26日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1997年5月31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1997年6月25日公布 1997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障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遵守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调查所需要的资料。
第三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全面、准确、依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第四条 广州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保障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为实现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对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统计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六条 广州市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
广州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制定和实施全市统计信息处理、传输技术和数据库体系现代化建设计划。
区、县级市的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依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对本辖区的统计工作行使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本镇、街的统计工作。
第七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指定兼管统计业务的机构,承担本部门统计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兴办的开发区、保税区应设立统计机构,配备专职统计人员,负责本辖区或管理权限范围内的统计工作。
第八条 各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应设立统计机构或者指定兼管统计业务的机构,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配备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各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企业事业组织应依法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工作进行管理。
第九条 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统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统计岗位证书》,方可从事统计工作。
第十条 统计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统计人员专业工作变动,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统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统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的原则,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并遵守各项保密规定。

第三章 统计调查管理
第十二条 统计调查计划和项目的审批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市、区和县级市需进行的地方统计调查计划和项目,由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报上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政府各部门的统计调查计划和项目,由政府统计部门制订或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调查对象属于跨部门的,须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三)民间统计调查活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市、区、县级市的地方统计调查表,由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按管辖权限范围制定,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政府各部门需制发统计调查表,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该部门制定,报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调查对象属于跨部门的,须报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各部门,应定期清理本地区、本部门制发的统计调查表,对不适用的统计调查表,应分别进行修正或废止,并将清理结果报上级统计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未经依法批准、备案,或者不符合国家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超过执行期限的统计调查表,有关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或向上级统计部门举报。
第十六条 禁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
第十七条 属于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统计调查对象,应进行统计调查登记,以查明基本统计调查单位及其分布变化等状况。
市、区、县级市有关部门应将统计调查对象的设立、变更、撤销、编制、代码等资料及时提供给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以全面核实统计调查对象总体。

第四章 统计资料管理
第十八条 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综合、审定、公布或出版本行政区域或管辖权限范围内的统计资料,定期发布统计公报和其他统计信息。
全市性的统计数据以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为准。发表市、区、县级市的统计资料,须经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政府各部门公布本系统的统计资料,应与同级政府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资料一致。所发表的统计资料应注明提供单位。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进行工作考核、表彰和奖励时所使用的统计资料,应当以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或者核定的统计资料为准。
第二十条 单位和公民使用统计资料必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属于统计调查对象的私人和家庭单项调查资料、企业单位商业秘密,未经统计调查对象的同意,不得泄露。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人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自行修改,或者授意、强行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修改;如果发现统计数据计算或者来源有错误,应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核实订正。
第二十二条 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建立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包括磁盘等物理介质),健全统计资料管理,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隐匿或者在规定的保存期限内销毁原始统计记录和统计台帐。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要充分利用公开的统计信息资源,按国家规定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方式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第五章 统计检查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本辖区内的统计违法行为;统一组织领导统计检查员的执法工作。
各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检查员,在同级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组织本部门的统计检查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统计检查员,在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组织本地区的统计检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统计检查员的主要职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检查、核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和与统计有关的资料。
第二十六条 统计检查员须经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按国家规定发给《统计检查证》。
统计检查员进行统计检查、核对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统计检查证》。不出示统计检查证的,被检查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接受检查。
第二十七条 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向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在接到《统计检查查询书》之日起15日内据实答复。逾期不答复的,按拒报论处。
第二十八条 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抵制或者举报统计中的违法行为,并受法律保护。对举报有功人员应给予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依权限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和抵制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条 统计调查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依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可由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有前款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可视情节轻重依法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故意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奖励和晋升职务的,应由有关部门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第三十二条 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或者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由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报经审查或者备案,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的,由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四条 统计人员玩忽职守造成错报、漏报统计资料或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由市、区、县级市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依权限予以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轻重,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违反《统计法》规定,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拒绝、阻碍统计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对举报人员进行刁难、打击报复,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1997年8月1日起施行。



1997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