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西藏自治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7:50:08  浏览:931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藏自治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西藏自治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7号


  《西藏自治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已经一九九四年十月六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 江村罗布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七日


西藏自治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妥善处理企业劳动争议,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
  (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办法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第四条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着重调解,及时处理;
  (二)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
  (三)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职工一方,人数在三人以上,并有共同理由的,为集体劳动争议,应推举代表参加调解和仲裁活动,并向调解委员会或仲裁委员会提交全体职工当事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
  第六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为。


第二章 调 解


  第七条 企业应设立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
  一、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企业工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职工代表太会或职工大会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厂长(经理)指定;企业工会代表由企业工会委员会指定。
  二、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具体人数由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并与厂长(经理)协商确定,企业代表的人数不得超过调解委员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第八条 调解委员会主任(调解小组组长)由企业工会代表担任。调解委员会在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领导下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企业工会委员会。
  第九条 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协商决定。
  第十条 调解委员会的职责:
  (一)调解本企业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二)检查督促争议双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三)对职工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工作。
  第十一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当事人自愿申请,依据事实及时调解;
  (二)同当事人民主协商;
  (三)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
  第十二条 一方当事人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另一方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视为不愿调解,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对调解达成协议后在执行前反悔的,应视为调解不成。
  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均可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三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十五日之内向本企业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四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


第三章 仲 裁


  第十五条 自治区、地(市)应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县(市、区)可以成立仲裁小组。
  第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小组,下同)由同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工会和管理企业的综合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设主任(组长,下同)一人,副主任(副组长,下同)一至二人,委员(成员,下同)若干人。
  仲裁委员会由组成仲裁委员会的三方组织各自选派,主任由同级劳动局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在仲裁委员会中产生。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数必须是单数。
  仲裁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有关事项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参加。
  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第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实行一次裁决制度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十九条 仲裁委员会可以聘任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工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律师为专职的或兼职的仲裁员。
  第二十条 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
  兼职仲裁员进行仲裁活动时,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
  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可指定一名仲裁员处理。
  仲裁庭对重大的或疑难的劳动争议处理,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的决定,仲裁庭必须执行。
  第二十二条 各级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一、自治区仲裁委员会受理在拉萨市区的中直、自治区所属企业、三资企业和集体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并参与地(市)管辖的重大、复杂劳动争议的调查处理工作。
  二、地(市)仲裁委员会受理辖区内所属国营、集体、私营、三资企业以及中直、区直驻各地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
  第二十三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仲裁委员会受理。
  第二十四条 争议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律师或其他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二十五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职工或死亡的职工,可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没有法定代理人的,由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六条 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二十七条 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提交申诉书,并按照被拆人数提交副本。申诉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职工当事人姓名、职业、住址和工作单位;企业的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实事和理由;
  (三)证据、证人的姓名和住址。
  第三十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做出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申诉书的副本送达被诉人,并组成仲裁庭;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被诉人应当自收到申诉书副本之日起二十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诉人没有按时提交或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和裁诀。
  仲裁委员会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
  第三十二条 仲裁庭应当于开庭的十五目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接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诉人按撤诉处理,对被诉人可以缺席裁决。
  第三十三条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第三十四条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及时裁决。
  第三十五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做出裁决后,应制作裁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裁决书应写明:
  (一)当事人双方及其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和住址;
  (二)案件的受理时间;
  (三)申请仲裁的理由,争议的主要事实和要求;
  (四)裁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五)裁决的结果;
  (六)仲裁费用的负担;
  (七)不服裁决结果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期限。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七十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报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三十九条 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有权向有关单位查阅与本案有关的档案、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有权向知情人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材料和证明,不得拒绝。
  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取证和技术、医疗鉴定。
  仲裁委员会之间可以委托调查。
  第四十条 仲裁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对调查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的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四十一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规定交纳仲裁费。
  仲裁费由申请人预交。案件审理终结,仲裁费由败诉方承担;当事人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由双方按比例负担。经调解结案的,仲裁费由双方协商交纳。撤诉的,不予退回仲裁费。
  仲裁费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处理费;其标准是:
  (一)每件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为:三人以下的20元,四人至九人的30元,十人以上的50元;
  (二)处理费包括鉴定费、勘验费、旅差费、证人误工补助等项费用,其标准按实际发生数额缴纳。
  收取仲裁费必须开具收据,并将案件受理费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或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回避。
  一、是劳动争议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劳动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
  第四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及时做出决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


第四章 罚 则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扰调解和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二、提供虚假情况的。
  三、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四、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加人、证人、协助执行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四十五条 处理劳动争议的仲裁工作人员在执行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泄露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由所在单位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是仲裁员的,应予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职工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办案规则按国家的规定执行。
,
,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一九九五年一月七日发布的《西藏自治区〈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公安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7〕78号




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公安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文



一、为规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向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依法惩罚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防止以罚代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称环境犯罪案件,主要是指涉及以下罪名的案件:

(一)走私废物罪(刑法第152条);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刑法第338条);

(三)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刑法第339条第一款);

(四)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刑法第339条第二款);

(五)滥用职权罪(刑法第397条);

(六)玩忽职守罪(刑法第397条);

(七)环境监管失职罪(刑法第408条);

(八)其他涉及环境的犯罪。

三、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公私财产损失数额、人身伤亡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走私废物的数量、造成环境破坏的后果及其他违法情节等,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认为本部门工作人员触犯《刑法》第九章有关条款规定,涉嫌渎职等职务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检察院移送;发现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有关环境保护渎职等职务犯罪线索的,也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相应的人民检察院。

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应当收集并妥善保存下列有关证据资料:

(一)环境违法行为调查报告;

(二)调查记录或询问笔录;

(三)环境监测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四)现场检查时的音像资料;

(五)其他可以保存的实物证据和其他证据资料。

对环境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同时移送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证据资料。

五、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发现有符合移送条件的案件,应当立即指定两名或者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专门负责,核实情况后提出移送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本部门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审批。

收到报告的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移送的决定。决定批准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二个工作日内办理向同级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手续;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将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

对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依法应当给予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者提请人民政府给予行政处罚。但是,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案件移送。

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移送书;

(二)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涉案物品清单;

(四)有关监测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五)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七、公安机关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其中,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在24小时内转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受移送案件之日起三日内,依法对所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决定,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同时退回案卷材料。

公安机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或者逾期不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报告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依法责令改正。

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后的十日内向公安机关查询立案情况。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通知书有异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书之日起的三日内,提请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复议,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复议申请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的案件,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其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被退回的移送案件的有关责任人员属于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监察部门处理。

十、人民检察院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等有关环境保护渎职等职务犯罪的案件或者案件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立案。对决定立案的,应当及时将立案情况通知移送单位;对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写明不予立案的原因和法律依据,送达移送案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并退还有关材料。

十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人民检察院不予立案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之日起五日内,要求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复议,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立案,或者在立案后经侦查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作出撤销或不起诉决定的案件,认为应当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应当提出检察建议连同有关材料一起移送相应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并通知移送案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十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立案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予以配合,支持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的侦查和调查工作,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监测数据和其他证据材料。

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办理的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必要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邀请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相关调查工作。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办理的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要求提前介入调查和侦查或者要求参加案件讨论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和配合。

十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对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应当移送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而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当地人民政府通报,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并对其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环保总局 公安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七年五月十七日



为谋取正当利益而主动送财物也应当构成行贿罪

陕西省岐山县人民检察院 王维新

根据我国《刑法》第389条第一款之规定,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从该条文的规定可以看出,构成行贿罪的要件之一是要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但是,如果当事人是为了谋取正当利益而主动送财物给国家工作人员,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行贿罪,我国《刑法》对此规定并不明确,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此也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主观上已具有犯罪故意,客观上造成社会危害,构成行贿罪;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犯罪。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其理由如下:
一、这种行为主观上行贿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收受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而故意为之,具有主观上的恶意,客观上也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不可收买性和国家经济管理的正常活动这一客体,污染了社会风气,腐蚀了国家干部,扰乱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理应作为犯罪论处。
二、从与受贿罪的对应关系看,“谋取正当利益”主动送财物也可构罪。与我国《刑法》第385条关于受贿罪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可见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利益既包括不正当、非法的利益,也包括正当利益,行为人收受贿赂之际,只要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表示,就可构成受贿罪,至于谋取利益的性质是正当的还是非正当的,在所不问。一般而言,行贿罪与受贿罪互为犯罪对象,具有对应关系(从严格意义上,二者并非是一一对应的)。既然对于收受财物一方谋取正当利益可以构成受贿罪,相对应对于主动送财物一方,谋取正当利益也可以构成行贿罪。
三、在有介绍关系的行贿、受贿犯罪中,“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要件要求过严,显失法律公平。我国刑法第392条关于介绍贿赂罪的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以看出介绍贿赂罪不要求要有明知行贿人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当行贿人为了谋取正当利益而主动通过中间人向国家工作人员送财物,并且行贿人在过程中起积极、主动、主导的作用时,很显然中间人和收受财物人分别构成介绍贿赂罪和受贿罪。而对于行贿人,仅仅由于其在促使贿赂完成过程谋取的是正当利益而不构罪的话就显失法律的公平、公正了。





作者:王维新
地址:陕西省岐山县人民检察院
邮编:722400
电话:13992757692
电子信箱:woxing0802@163.com